太原的临县籍出租车司机有将近5000人,快要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。于是,我们决定打辆出租车,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线索。
第一个遇到的司机就是临县人,他今年44岁。毫不吝啬地和我们分享了他在太原打拼的经历。
他说自己家当年太穷了,兄弟姊妹还特别多,在临县生活不下去,只能来太原谋生路。当时只有16岁,连饭都吃不起,只能睡桥洞底下。后来和同村人慢慢打工,生活才好起来。
“在太原开出租将近三十年了,前几年终于买了房,虽然是小产权吧!”他的语气中洋溢着快乐。
▲临县出租车司机
他还说自己脑子不是很活泛,只能挣些辛苦钱,相比之下有些临县的同乡真的很有生意头脑。比如和他同年出来闯荡的一个老乡,在西山开了水果店,之后慢慢做大了,现在一年能赚个大几百万。
“我们临县人,能挣钱,也舍得回报。去年,那个老乡还给老家捐了一座庙。你说换了谁,谁能舍得?”
02
碰到的第二个司机是个快三十的青年人,在太原城边儿上住。
他说:“太原的临县司机真的挺多,而且人家挺抱团的,一个人来太原挣了钱,亲朋好友就都来了。那么多临县司机,互相都认识。”
▲太原出租车
他说之前曾接触过两个临县的小后生,大概二十五六岁,来太原打拼。一般人都是跑半天车,和对家倒班。那两个临县小后生能开一天车,高峰时期为了挣钱,忍着饿不吃饭,一般人真的不行。
“临县家开出租,是真的能吃苦。”他感叹道。
在太原,临县籍出租车司机,其实已成为太原这座城市靓丽的‘流动名片’之一。他们能吃苦,而且很敬业:开车不需要开导航,就能知道太原每一条小巷的位置,还能给你讲几句城市历史典故。
03
“做生意挺辛苦的,真的辛苦!”
都说“十万临县民工入省城”,在太原确实哪儿都能见到临县人的身影。
柳巷铜锣湾,每当夜幕降临,都会出现很多夜市小摊贩。
在这里摆摊的,尤其是卖小吃的,很多都是临县人。他们有的是被亲戚朋友拉来的;也有的是自己独自出来闯荡。
“做生意挺辛苦,真辛苦。”一个年轻的临县摊主不断地在感叹生活的艰辛。他说本来以为在夜市能挣到钱,其实根本没那么容易。
“我来太原五六年了,工地、服务员、送外卖……之前啥也干过。听朋友说夜市一个夏天就能挣够一年的钱,我就来这儿了,事实上根本不是那样。”
夜市的小车必须统一买,一辆2000到3000块。摊位费一年5万块,像这样摆两辆车一年10万,还必须年付。此外,还要付4500的加盟费。
我们给他算了一笔账,在这里一个小摊的租金大概是一天280,除去成本钱,他需要卖二十多份才能挣够租金。
“我这水果一份卖20-25块,有人说生意肯定很挣钱。但是我在这边一个多小时了,都没什么人来买。”
04
58岁的临县人,天天工作到将近一点
铜锣湾夜市除了小摊摊主,还有一些服务管理人员,每天负责夜市营业结束后的收尾工作。
十二点半结束营业后,他们会继续打扫到一点,这其中就有很多临县家,有一个已经58岁了。
为了使道路更加清洁,夜市统一铺上了绿色的毯子。下午四点,他们要把好几层地毯铺好。凌晨十二点,还得再收起来。一条街,一百多米长,他们机械地重复着下蹲、弯腰又站起来的动作。
“我今年已经58岁了,十几岁的时候就来了,一直在打工。也没啥不习惯的。”临县大叔说。
采访到这里,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传言中临县人的“狡诈”。他们只是一个个普通人,在太原打拼,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双手,好好活下去。奔走于这个城市中,谁又是容易的呢?
05
最后一个受访者是微山西的“铁杆粉丝”李祥祥,今年24岁。大学毕业后他从事农村电商工作,第一年在临县工作,第二年来到太原。
临县人为啥在外地名声不太好?李祥祥是这么认为的:“在太原的临县人口基数大,才导致一些不好的情况也比其他地方多。各行各业都有临县人的身影,他们又不拘泥常规,总是出一些奇思妙。成功了就是英雄,失败了自然就归属于不好的那类了。”
▲与李祥祥的聊天截图
在小李身上,有临县人典型的敢拼敢闯的精神。他喜欢充实的工作,他说如果工作不忙,自己容易瞎想。“闲着的人,就像死水,没啥生气,也没有新的思想流通,容易生病,闲着就是浪费时间。”他说。
李祥祥本要成立个“临县青年创业协会”,但后来搁浅了,在发起宣言里,他专门提了一句“要向世界,刷新临县人”。之后,他希望把这个计划完成。
▲左边为李祥祥
有人说临县人的精神是红枣和核桃:红枣的红,是他们的热情;红枣的核,是他们的深扎行业,不畏艰辛;核桃的皮,带点土;核桃的核,有脑子。
还有句俗话这么形容临县人:“临县家,黑豆茬。”因为临县普遍种黑豆,这种植物耐寒抗旱,适应性强,只要种下,就能旱涝保收。它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,就像我们亲眼见到的临县人一样。
生活本就不易,每一个拼命奋斗的人都值得被肯定。
不管你是20岁、30岁还是40岁、50岁……趁岁月正好,愿你跟随内心,无问西东。在太原这座城市里,把自己的向往变成梦想,终有一天成为现实。愿你做自己的英雄!!!
生活是痛苦的,但它永远会为辛劳的人报以甜蜜。
请给我们留言谈谈你的看法~
来源:微山西(如侵删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