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方面自然也是这个道理。当女博士们一路攀爬到学术金字塔的顶端时,从学历上看,她们已经超过大部分男性,与之并肩的男博士少之又少。
女博士在学术方面“碾压”普通男性,这与社会对女性塑造的柔弱形象不相符。
对于家庭而言,女博士的经济收入也可能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部分,加上其较为独立的思想人格,在经济独立的情况下,更加追求家庭关系中的男女平等,精英女性的能干被认为是强势,某种程度上挑战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。也因此,女博士的婚恋情况最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。
在西方的性别研究历史中,主张两性气质不同的人们也对男女的特质做了大量的分类概括,如科学对诗意、理性对浪漫、力量对美丽、逻辑对非逻辑等等。
这种两性气质的划分影响了社会分工,不断强化了人们的性别观念,而玛格丽特·米德在对三个原始部落中与西方大相径庭的性角色考察后发现,某种性格特质被认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是因文化而各异的,因而是人为的,并不是与生俱来的“自然秩序”。
波伏娃在其《第二性》中也早已指出:
“女人并不是生就的,而宁可说逐渐形成的。在生理、心理或经济上,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。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、所谓女性气质的人的,是整个文明。”
除此之外,社会为女性设定的身份主要有两个:妻子与母亲。许多人认为,女性学历成就再高,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,“读得好不如嫁得好,一个女人最伟大的身份是母亲,一个女人最伟大的事业是家庭……”
女博士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,或多或少呈现出对“妻职”和“母职”的放弃或延迟,比如不婚、丁克等,有调查显示: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,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。
然而,当下社会有许多人依然认为女性最大的功能在于生育,女博士可能会错过最佳生育年龄,这直接冲击了传统价值观,可以说与社会对女性形象气质的定位不相符,这也是其招黑的原因。
社会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蔑视
当下,“读书无用论”充斥着整个社会,大学生似乎已经成为流水线作业的产物,硕士生数量的扩招也导致学历、文凭越来越不值钱。
“张大爷的孩子读光了头发依旧是个清贫的穷书生,隔壁老王的孩子早早出来做生意已经出任CEO,迎娶白富美了。”接受高等教育对于这个功利而浮躁的社会来说,性价在降低。
对于女性而言,这更是残忍而苛刻的现实。
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,女性所投入的时间精力,并不一定能在社会上获得金钱或地位方面的等额回报。
除此之外,女性还投资了自己的青春血本和美好容颜。
而更为现实的是,在社会生活中,高等教育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得以运用,直接创造财富与价值的几率是相对较小的。
基于此,人们或许会开始认为:知识够用就行,上了大学即可,硕士博士没有用,女性读博士更是一个亏本的买卖!而诸如“女孩子是一个产品,卖了二十几年,还没把自己卖出去”、“从恋爱角度讲,读博士不是个增值的事,是贬值的事”这样的言论也是不绝于耳。
自古以来,中国传统强调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。中国古代的女性教育重在德育,比如《仪礼·丧服·子夏传》中的“三从”:“妇人有三从之义,无专用之道。故未嫁从父,既嫁从夫,夫死从子,故父者子之天也,夫者妻之天也。”以及班昭《女诫》中的“四德”。直到前段时间还有被人诟病的女德讲座宣传“贞操是女子最好的嫁妆”。
通观正野史集,大部分有才有智慧的女性,要么是红颜薄命,要么是红颜祸水。这和当下大部分有才有智慧的女博士,容易变成剩女,容易嫁不出去,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在世俗人眼中,女博士修读的深奥的专业知识,尽是些没有用的东西。不婚、丁克、性观念开放……所有与传统不符合的思想,都是书读太多的后果。
再加上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:“女博士就业难、结婚难、生育难、精神脆弱”等观点常常与受众的认知偏见相契合,博士称号不仅没有成为加分项,还使女人成为第三类人。
在这样一个跨历史、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,女性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思想、认知、观念、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,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,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。
女性被物化的情况依然存在,而许多女性依然活在社会所设定的角色中,对自身的存在缺乏理性的认知。
女博士成为世俗人眼中的第三类人,正反映出我们所追求的男女平等,其实与我们相距甚远,女性自觉的道路依然漫长,而没有知识教育的开化,更是难以推动其前进。
每一个群体中都有异类,每一个群体中都有奇葩,因为个案而对女博士整个群体进行污名化、妖魔化,攻击的正是女性群体中的精英啊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